商务部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08年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统计数据,会后媒体报道最广泛的不是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而是2008年10月以来实际使用外资连续同比负增长,12月当月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62家)同比下降25.7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5.73%。其实,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外资流入趋向减少,自是情理之中,因此我们无需对外资数据变动过度敏感。
首先,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如外资流入总体上真的趋向减少,那是理所当然。几乎整个世界都在70多年来最严重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中瑟瑟发抖,一向是全世界主要国际投资母国的发达国家又是危机的策源地,大批外商在危机中应对巨额亏损、去杠杆化所造成的流动性短缺而自顾不暇,投资能力和意愿大幅度削弱,他们当务之急是保留现金“过冬”,而不是继续大规模投资。与此同时,由于海外市场需求萎缩,而中国外资企业多数属于出口导向型,历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排行榜上前十名企业出口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通常都在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其投资减少是必然的。而且,尽管中国相对境况较好,但随着外部危机负面冲击效应逐步展开,加之西方“权威”舆论对中国的唱衰,不少外资和内资对中国预期的不确定性上升,预计今年资本外逃也将增长。
不错,在母公司亏损、对在华子公司依赖程度上升的情况下,某些跨国公司会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如百事可乐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净收益下降9.6%,公司为此于2008年末、2009年初计划全球裁员3300人,但同时宣布未来4年将在中国市场投入10亿美元,成为该公司近30年来在中国市场上最大的投资,创造上千个就业机会;如美国最大电子产品零售商百思买宣布计划将其在中国市场的店铺增加一倍到至少12家,而其在美国本土店铺的销量正在下滑……但这些因素不足以抵消抑制外资流入增长的因素。
此外,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账面统计数据中包括大量的假外资,不仅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两税合一将削弱内资获取“外资”身份牟取优惠待遇的动机,达能在加勒比海离岸金融中心起诉宗庆后、牛根生险失蒙牛控制权等一系列事件也让不少国内投资者更清楚地看到了为海外上市而改头换面取得“外资”身份的风险,这些都有导致假外资减少的作用。如果我国引进外资账面数据因此而显著减少,那是我国市场秩序走向规范的表现,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取得发展。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国内市场被外资普遍垄断是危险的,目前不少外资企业母公司陷入困境,正好给我们创造了回购在华外资企业的好机会,进而打破国内市场外资垄断,建立和巩固国家和民族资本对国内市场控制力,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方式。
转自:21世纪